只有做到无心,不自用其心,不以万物为对象而认识之,才能消除一切主客对立,获得精神自由,这就是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地。
运用机械可以节省时间,提高效率,发展生产,得到更多的利益,这是显而易见的,但是道家学说的信奉者并非不知这个道理,而是不愿这样做。孔子说: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
玄学的真正主题是解决人的存在问题,他们的玄思,已达到人学形上学的阶段,确立了人的形而上的本体存在,这就是自然之性。至诚而不动者,未之有也。下面我们将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。仁者体之存,知者用之发,是皆吾性之固有,而无内外之殊。[94]《老子·四十二章》。
适来,夫子时也,适去,夫子顺也,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也。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,就因为他提出了仁的学说,而仁被归结为人的内在的德性。现象不离本体而本体不离现象,这是玄学形上思维的特点。
养其小者为小人,养其大者为大人。但是,和西方哲学与西方宗教不同的是,由于中国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哲学,因此,从根本上说,它是一种人学形上学,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形上思维,这就决定了它是内在超越,是自我超越,不是外在的超越。它同宇宙精神是相通的、合一的,但又不是通常所说的客观精神。但华严宗之所以提出对立范畴,正是为了取消对立,理即事,事即理,一即多,多即一,主张体用无碍圆融,进而提出事事无碍圆融。
心之所同然者何也?谓理也,义也。按照中国传统哲学,人的存在是形上与形下的统一,是形神合一、身心合一的整体存在,并没有西方那种灵魂与肉体相分离、精神与物质相对立的二元论。
比如人能不能前知,这是先秦时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。曰:‘然则,君之所读者,古人之糟魄已夫。这是成就自家身心性命之事,不是什么获得知识之事。这实际上把体验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。
自从孟子提出仁,人心也[11]以及君子所性,仁义礼智根于心[12]等心性合一论的命题,仁就变成了人的内在本性,即本质存在,变成了道德自律。[125]无作为人的本体存在,就是形而上的自然之性,反于无,就是返回到形而上的自然之性,也就是从现象界超越到本体界。好恶无节于内,知诱于外,不能反躬,天理灭矣。仁作为生生之理,既是天德,又是心之全德,即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。
要成为君子,就要践道。有没有形而上的天道?当然有的,但这不是中国哲学家所关心的。
这就是为己,本来就不是作给别人看的,而是为自己受用、享用的。但另方面他又提出:人受天地之中以生,故作圣之功,必以合天为极。
道是超越一切对立的绝对,是形而上者,道心就是超越一切是非、彼我的形而上之心,也就是真宰。从根本上说,它不需要到人以外的自然界去认识天道或自然。[71] 如果不能实行,最好不要议论。二、道德情感的自我体验 儒家哲学从一开始就很重视人的心理情感,尤其重视道德情感,情感需要成了思维的重要动力,情感意向决定了思维的一般进程。知而未尝为,亦只是未尝知。只能求之于内,不能求之于外。
俄而有无矣,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。[2] 儒家提出天道,是为了说明天所赋予人之性,即天命之谓性是也。
这四种道德情感被认为是生而具有的,因而是内在的,可以说是人类心理经验的积累和凝聚。既然这是中国哲学历来所关注的核心问题,自然也就成为传统思维的基本定势。
因此,鬼神观念也很淡薄。心不取是不取因缘所生法,并不是不取实性。
有始也者,有未始有始也者,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。因此,不需要向外进行认识,也不需要进行推理。但就天人关系而言,二者是合一的,甚至连合字都不必说,因为天人本无二,不必言合[107]。儒家提倡躬行践履,在躬行践履中完成理想人格,达到圣人境界,已如上述。
他批评说,名家不法先王,不是礼义,而好治怪说,玩琦辞,甚察而不惠,辩而无用,多事而寡功,不可以为治纲纪[75]。[15] 理义作为道德意识,是人人具有的自律原则,但它又是人的内在的潜能和需要,得到它同时就实现了它,自我反思也就是自我实现。
他虽然主张性恶,却并不完全否定情,《礼记》中的《礼运篇》,明确提出七情说,从此以后,七情说成为思想家的情感理论的主要依据。[36]所知是本有的自我意识,也就是自性的自我觉解,人只能自求其性,自我觉解,不能有其他企求。
得道之人,绝学弃忧,不需要学,绝圣弃智,不需要智,他的智慧是从静观和体验中获得的。这说明知天命同人格的自我修养有关。
这种思维通过对经验的过滤,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,其目的在于获得事物(包括人生)的意义,而不是事物的客观性质。视人之家若视其家,没有亲疏远近之分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不是认识问题,也不是人的认识所能解决的,万殊纷然,何可以意极哉?[89] 虽然如此,实践却是可以解决的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说,就是体验型意向思维的运用。
这样的道显然不是感觉、知觉所能把握的,是超越具体形象的抽象物。这是中国人的自我超越的形上思维的又一个重要特点。
因为一有辩论,即有是非,一有言说,即有分别,而大道既没有是非和分别,也没有主客、彼我的分别,真所谓天地一指,万物一马,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。他在解释《老子》中以身观身一段话时又说:吾何以得知天下乎?察己以知之,不求于外也。
佛教一般主张无情,但它提倡宗教情感和本体体验,禅宗则提出平常心是道、触处皆是等学说,并不否定七情六欲,这已经具有世俗化的倾向。[46] 这里所说,是指黑、白两种颜色,是名而不是实,但名是指谓实的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